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课程建设 >> 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发布日期:2021-04-16    作者:     来源:     点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英文名称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课程编号

561101

开课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

授课模式

线下

考核方式

考试

3.0

48

理论学时

48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

0

实践学时

0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

先修课程

二、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取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目的 帮助大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

任务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一)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体验和行动中感悟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教学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1)大学生活的特点;了解新时代背景。人生观和价值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2)理想信念、共同理想的含义和特征;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3)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禀赋。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

5)道德的历史演变、功能、作用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革命道德;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内容。

6)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法律权利与义务以及二者的关系;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2:能力目标

1)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高处理理想与现实矛盾能力。

3)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意义,新时代增强爱国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道德修修养。

6)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3品格目标

1)培养学生高尚人生追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2)胸怀远大理想,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3)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厚植爱国情怀。

4)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5)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知行合一,引领社会风尚。

6)捍卫宪法权威,服从法律权威。

  1. 教学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6.工程与社会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8.职业规范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四、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结构关系图

(二)具体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教学要求: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培养优良学风。认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认识“基础”课的特点和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学习和实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新时代。认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教学内容:

1.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1.2正确的人生观

1.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要求: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

重点: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教学内容:

2.1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2.2崇高的理想信念
   2.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重点: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难点: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教学内容:

3.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3.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3.3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教学要求:把握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了解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重点:中国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

难点: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青年学生如何坚持做改革创新的先锋。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内容:

4.1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4.2坚定价值观自信

4.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教学要求: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

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

难点: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教学内容:

5.1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5.2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5.3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5.4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教学要求:

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掌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传统道德,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了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要求,明确公共生活的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了解大学生在择业与创业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对恋爱、婚姻中的道德规范有进一步的掌握,能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向上向善,知行合一,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重点: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中华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途径。

难点:中华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遵循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内容:

6.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6.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6.4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6.5培养法治思维

6.6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领会法律的基本精神,掌握法理学的基本常识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制。明确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与尊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尊重法律的权威。厘清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内涵、关系。掌握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公民意识,正确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自觉履行公民基本义务。

重点:法律的含义和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难点: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什么是法治思维?如何培养法治思维?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如何处理,保障自身权利和尊重他人权利之间的界限如何把握。  

四、学时分配表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上机学时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绪  论

8




第1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8




第2章 坚定理想信念

4




第3章 弘扬中国精神

4




第4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第5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0




第6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2




合            计

48




五、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1)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辨析

4)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作业

围绕各章教学重点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针对大学生切身现实问题,根据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表达能力,清晰陈述观点,回答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形式及要求如下:1)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书面作业。2学生读书笔记,观后感,调研报告等。

六、教学设计

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课程采用的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课程目标

教学方法

和手段

设计与实施

课程目标1

课堂讲授

(以基本理论知识为

课堂讲授内容以相关基本理论为主该教学环节主要支撑笔试考核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和知识点。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围绕各章节内容,从内涵和外延进行提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更加稳固扎实。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议题以相关概念特征等知识点为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和特征的深入理解

课程目标2

课堂讲授

(以案例分析为主)

课堂上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该教学环节作为大作业的引导性环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践思维

作业

大作业要求学生围绕理论和原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启发思维对各章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并运用,提高和强化学生运用课程内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案例分析讨论

让学生直观了解并自己分析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课程目标3

讲授(以价值引领和情感升华为主

围绕教学章节内容在课堂上有针对重点难点的知识点的课堂提问和讨论,为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素养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参与

通过学生讨论和展示,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课后作业

课后布置作业作业涵盖重点章节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所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情操。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其它四门课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等课程为本课程提供方法论和理论原则、政治导向。形势政策课程及中国近代史纲要为本课程直接提供历史和现实本的材料,本课程和其它学科也密切融合。它的体系建立在众多的学科基础之上,以伦理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托,又为学生顺利学好其它课程提供精神动力,鲜明体现了本课程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科学性与针对性统一、系统性与多学科融合性统一的特点。

、课程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课,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个环节综合评定产生。依次所占比例分别为50%5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和课堂参与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查方式为闭卷考试,期末考核占总分50%(试卷),平时成绩占总分50%(作业、课堂参与度等)。

考核环节及占比

对应课程目标及评分标准

作业

(占总成绩30%

对应的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1

50%

教学目标2

30%

教学目标3

20%




评分标准

观测点及权重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完成进度

(权重0.2

按时完成

基本按时完成

延时完成

延时完成

延时完成

理论掌握程度

(权重0.8

90%以上概念清晰

80%以上概念清晰

70%以上概念清晰

60%以上概念清晰

概念模糊

理解有误

课堂

参与度

(占总成绩20%

对应的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1

50%

教学目标2

30%

教学目标20%




评分标准

观测点及权重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互动积极性与准确性

(权重1

参与互动积极性高,语言表述流畅,有独到见解

参与互动积极性高,表述通顺,回答准确

参与互动积极性一般,回答基本准确

较少参与互动,回答不够准确

不参与互动,语言表述不清晰

期末考试

(占总成绩50%

考核对应的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1

50%

教学目标2

 30%

教学目标3

20%




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详见每学期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参考书目与文献:

1、江泽民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胡锦涛 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3、胡锦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胡锦涛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5、刘建军 马克思主义信仰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

7、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8、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9、习近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

10、季鹤斌、李冬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课程相关主要网站: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主义学院

清华大学best365体育官网平台

我校best365体育官网平台

撰写人:闫仕杰         审核人:张敏   审批人:张涛

Baidu
sogou